堂吉诃德的正式书名,来自于这本西班牙
《堂吉诃德》是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西班牙文学名著,不过,对于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大多数人或许不甚了解。那么,从文学进入历史,从虚构进入史实,当时西班牙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什么样的?下文介绍的这本西班牙“奇书”,让德国启蒙运动先驱莱辛都刮目相看。
本文节选自《堂吉诃德的世纪:解读西班牙的黄金时代》,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
[日]清水宪男
摘编|安也
《堂吉诃德的世纪:解读西班牙的黄金时代》,[日]清水宪男著,刘洋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年4月版。
古今中外,永远不缺那些被称为“奇书”的书。即使发布当时是十分正经的书,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却会被归为“奇书”一类,在当时反而被当作“奇书”无人发觉其真实价值,直到后世之人才给予正确评价的书籍也并不罕见。这些书并非只用一个“奇”就能表达出其中的奇妙。这些不仅是在西班牙文化史上占据独特位置的“珍贵之书”,还给予那些想要了解16、17世纪西班牙文化史,乃至精神史之辈一些重要的启示。
作为德国启蒙思想的重要人物,既是戏剧家又是评论家的莱辛(G.E.Lessing,—年)究竟懂多少西班牙语,我们并不清楚。但是在年,他就是凭借一篇西班牙某书物相关的论文在维滕贝格大学得到学位。不只是论文,他还借助年同书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西班牙语原文与数种翻译版本,在同一年内独自完成了德语翻译。虽然译作还现存,但可惜是论文仅剩下部分笔记。
这本让莱辛刮目相看的16世纪的西班牙书就是《检验诸学的才能》,作者是胡安·瓦尔特·德·圣·胡安(JuanHuartedeSanJuan)。因为名字实在是过长,所以在这里就简称为瓦尔特。出生于年前后的西班牙北部,瓦尔特的青少年时代几乎不为人所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在埃纳雷斯堡大学修学医科,并在年8月时在南部城镇巴埃萨就职成为医生。此后,他以巴埃萨与周边的利纳雷斯(Linares)为自己的活动据点。在婚后虽然喜得七子,但妻子与小女儿却在晚年先于他去世,并受到在之后会提到的各种书物审查,过着黑暗凄惨的生活。年11月25日他在巴埃萨留下遗嘱,当他在同一年末或第二年初去世时,人们根据遗嘱将他埋葬在利纳雷斯的教堂里。
《检验诸学的才能》(Examendeingeniosparalasciencias)初版封面(《堂吉诃德的世纪:解读西班牙的黄金时代》插图)
从上述内容可以得知,他并没有在都市继续典型学者的道路,而是在乡下当一名临床医师。但也可以说正因为他没有选择在大学任职,没有选择常规的研究轨道,所以他才有可能不被既成的框架束缚,并发展出独创性的考察。
前揭的书物正是他独创性考察的集大成之作,由全15章构成的该书的初版于年在巴埃萨发行了部。虽然现如今巴埃萨是个乡下小城,但在当时可是相当繁荣的城镇,人口也超过了2万。该书在刊行三年后多次重版发行,并于年被译为法语,年意大利语版,年英语版,年拉丁语版(德国的莱比锡),年荷兰语版本也相继问世。并且各类语言的版本不仅多次重版,还各自出了数种版本。
虽然瓦尔特对上帝的信仰十分虔诚,但是他并没有盲目追从当时以上帝为学问的神学。对瓦尔特来说,即使程度不同,但当时的神学与前人之学相比只是换汤不换药。所以畏惧着上帝却不畏惧神学权威的瓦尔特,最终被宗教裁判所给盯上了。年他被列入葡萄牙的禁书作者清单,年连西班牙都禁止他的书物,并在第二年对他提出修改内容的要求。
瓦尔特按照检查的要求对内容进行了修改,在他死后数年,修改版才终于在年发行。但这并不代表他屈服于宗教裁判所的压力,虽然做了或多或少的修改,只要基本的主张没有被扭曲,他认为比起被禁还不如让其出版,这样还能多少完成一些历史责任。事实上,这个修正版本在17世纪以后成为多个版本的基础,但最终该书实现“名誉恢复”一事,还要等到年11月15日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结果。
套入现代模型,
或可称为差异心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那么,究竟是该书的哪个部分被宗教裁判所盯上了呢?在特利腾大公会议,也就是年4月8日第四部会的决议中(有关《圣经》的版本与利用),规定不可过于相信自己的智慧而肆意解释基督教教义,《圣经》的正确解释必须交由教会来决定。虽然不管我们怎么检视瓦尔特的这本书,都没能找到对抗教会决议的部分,但是他那足以影响读者内心的文笔过于大胆,大概是诱发宗教裁判所过度警惕的源头。比如说,他在引用亚里士多德来讨论梦境之后,说了这么一段:“从以上的立论中可以得出的是,理解力与记忆力是相对立的,是两种相反的力。所以记忆力超群的人没什么理解能力,像那些理解能力与记忆力同样杰出的人是不存在的。”(第五章)他的主张与基督教的信仰本身并不冲突,但是在神经质的宗教裁判所看来,也不是不可以将其解释为一种搅乱淳朴信仰的具有危险性的傲慢见解。
若是将本书套入现代的模型,或许可以称其为差异心理学的先驱性著作。差异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种、性别、个人等出现的心理差异的学问,在19世纪末由英国人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Galton)奠定基础。当然,瓦尔特本人是不可能知道差异心理学这类名称的,倒不如说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著作中有许多令人笑掉大牙的地方。但是同时在他的书中却始终贯彻着比现代差异心理学的范围更为广阔的问题意识。
电影《堂吉诃德》()剧照。
瓦尔特在古典上花了许多心思。《圣经》就先另当别论,他在书中使用的都是对当时的知识人来说耳熟能详的古典作品,按引用频度高低为顺序的话,是盖伦、亚里士多德(相当批判的态度)、希波克拉底、柏拉图、西塞罗等人。只是他的这种“常识性”的见解,在他敏锐的问题意识中逐渐发酵,开始前往出乎人们意料的地方。瓦尔特在展开自己的思索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从正面思考“人格”这个大问题的必要性。面对在医学上蓬勃发展着的人体解剖学,却依旧无法看清人类的本质与本性,对此作为医生的瓦尔特无法不感到焦虑。所以他在这问题上换了个方向去思考,不从人体而是从心脏的解剖下手。他用上毕生所学的全部生理学知识,全神贯注于实证的心脏解剖上。
在推进此工作的过程中,他虽然惊讶于其中存在太多以前从未着手解决的问题,仍旧独自一人孤军奋战在这个领域。比如说在第二章中写道,“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脾气,所以(即使是同一人物也)会采取相反的行动”。像以上有关“脾气”的单纯指摘都未曾在西班牙出现过。
而特别受到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