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游记美哉加泰罗尼亚西班牙记行之一
唐吉诃德、哥伦布地理大发现、斗牛士之歌、戈雅、毕加索、足球、弗罗明戈舞蹈、西班牙内战,这是我从青少年时期通过书刊、影视和新闻报道与传闻所知道的西班牙!
直到不惑之年,我才有机会到这个热情浪漫的国度。具有戏剧性的是,我是在印度与西班牙结下的机缘。年,我赴印度迈阿曼德邦参加我的好友,印度设计学院教授谢克汗举办的大学生动画节时,结识了在该院做访问教授的伊莎贝尔教授。伊莎贝尔个头不高,气质高雅,对艺术有一种执着的精神。这位从事艺术动画的女教授指导印度学生所创作的实验性动画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她对东方文化很感兴趣,数次接受谢克汗的邀请她到印度短期执教。我也许是她接识的第一位中国动画行业人士。我们十分聊得来,她像我发出邀请,第二年到西班参加她主持的动画节。
加泰罗尼亚古都莱里达
年2月,我如约而至。飞到巴塞罗那,接着转机到动画节举办城市莱里达(LIeida),由于到晚了些,到了宾馆,放下行李,就直接参加招待晚会。使我暗中吃惊的是,这一招待晚会是在一中世纪古堡中举行的,进入点着蜡烛的大厅,仿佛回到中世纪。应邀出席晚会的有穿燕尾服的绅士,黑色礼服的淑女,不拘一格作便装的艺术家,大专院校的老师等来宾齐聚一堂,几乎每人手执一酒杯或端着咖啡杯,随意在大厅走动,进行自由轻松地交谈。
与招待晚会形成反差的是,动画节是在一现代,明快的博览中心内举行。我在剧场,不仅欣赏到了西班牙,法国等欧美国家的动画,还欣赏到个墨西哥、巴西等国具有浓郁南美风情的动画电影和动画,这使我一下子意识到西班牙与南美国家的历史渊源。蒙承伊莎贝拉的美意,我作了一场关于中国动画的讲演,接受记者的专访。伊莎贝尔是一专业水平很高的主持人,她为动画节制作的招贴画,宣传片都很有特色。她的敬业精神使我佩服不已。
莱里达城充满了历史,在古罗马时代,恺撒大帝与名将庞培在这一城市进行了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伊莱尔达围攻战役,最终恺撒获胜,他宽恕了败军,从而获得了他们的效忠。城里至今还保存很多中世纪古迹和建筑,其中的代表是建于年的罗马哥特式大教堂(SeuVella)。教堂高耸的钟楼里,有两座15世纪的哥特式古钟,一座正点敲响,另一座每隔15分钟敲响一次。在古老的城市,倾听教堂传来的阵阵悠扬的钟声,令人生今怀古,千年的历史情感涌上心头。我还惊喜地发现,这些城市所遗留下来的古迹并不是完全供人凭吊,发思古之幽情,它们大都还在使用,这使人感到历史在我们之中。我在动画节期间,每天都起得很早,爬上山头的古堡,极目远眺,欣赏这一具有中世纪建筑艺术风格的城市。
初识艺术之都巴塞罗那
动画节结束后,我到巴塞罗纳拜访西班牙动画公司,参观游览这座艺术之都。我将当时在马德里留学的小女孩吳倩请来一聚。孩子的父母都是我的好朋友,时间一晃,他们的女儿都到国外深造了。这孩子性格开朗,聪明可爱。我带她去开会,她则引导我逛街。她知道哪种饮料好喝,哪种东西好吃,这使我享口福之乐。
初到巴塞罗那,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这座艺术之都与建筑大师高迪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高迪,就没有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几乎都是高迪设计的。无论是尚未完工,拟乎是永远使人期待中神圣大教堂,还是奇妙无比、充满了幻想,色彩斑斓的高迪公园和米拉之家无一不显露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创造性艺术。高迪有一句名言:上帝的创造物没有直线。他的建筑,雕塑,造型等作品无一不体现了上帝的旨意。
我们走过年深已久的教堂,府邸,庭院时,我总是掏出相机拍各种建筑的大门。这些由各种各样木料或铜,铁铸件制作的的富丽堂皇,庄重典雅,美观大方的门耐人寻味,从中可发现到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与主人的艺术品味。我告诉吴倩西班牙曾受穆斯林统治,我们所见到的那些由几何图案组成装饰性很强的门面,显然受到穆斯林艺术的影响。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都很看重门脸,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讲面子。
在巴塞罗使我受到了西班牙艺术的震撼。高迪、毕加索、达利、米罗这些艺术大师,都是从这座走向世界的。巴塞罗那年深日久、显得有几分阴沉,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走在这些由石头铺成的路面上,不时溜进很有特色的各种礼品商店看看,累了在路边小店喝上一杯,感觉十分惬意。
少年毕加索印象
我们参观了位于老城的毕加索博物馆。参观这一博物馆最大的收获是能了解到毕加索的家庭和成长经历、欣赏到他青少年时期与他捐赠的晚年创作的油画,素描等作品。这些在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为毕加索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使人非常感兴趣的蛛丝马迹。
毕加索出身在一个艺术家家庭。据史家研究,他在艺术上的成功得益于他的父亲何塞.鲁伊斯。这位当过博物馆长和美术学院当助教的父亲绍在毕加索幼小之时给予他严格艺术训练。毕加索的父亲擅长画鸽子。他描绘的鸽子展示了大自然的精灵。不言而喻,毕加索父亲对他日后为联合国所绘的著名和平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据毕加索的母亲玛丽亚说:她的儿子从一开始学说话就能画画了,他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Pizpiz",这是儿语铅笔的发音。递给他一支笔,这孩子就能清楚地画出一个螺旋,这代表一种名叫"托乳拉"的如同蜗牛形状的炸果饼。当其他孩子在广场树荫下玩耍的时候,他却喜欢在土上画画。
毕加索的艺术技巧不仅仅限于素描。他在7岁时就借用姨妈埃洛伊萨的剪刀制作剪纸。他那灵巧的双手能剪了动物、花卉、奇异的花环,以及成群的人物。毕加素的姨妈制作的精美、绚丽的手工艺构成了毕加索童年时代永恒的回忆。他成年后在"洛可可"式的立体主义静物和装饰片段中反复出现的刺绣般的涡卷纹、叶状纹图案都可在他姨妈制作的用于装饰地方火车站站长制服和帽上的金穗带中找到根源。
毕加索在9岁时,根据家中走廓上所摆的手持棍棒的赫拉克勒斯雕像,画了他的第一幅作品。他后来回忆道:这可不是一幅儿童画的画,这是一幅真正的素描。毕加索在绘画上的兴趣点是斗牛,在博物馆展出的一幅骑马斗牛士的油画和一幅被公牛撞倒的斗牛士的素描,成为了毕加索终生迷恋的这一主题的最早图像记录。这使他如同音乐家莫扎特一样,被认为是少年天才。
毕加索16岁时离开巴塞罗那前的创作的作品已经显示出了他作为艺术大师的苗头。如果不到这一博物馆,很难想象这位创造了以妓女为模特,创作了惊世骇俗的《阿维少女》的现代立体主义、抽象派、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在14岁以一幅神圣题材《科学与仁慈》参加年的"马德里全国画展",在"马加拉什美展上获金奖。获画中的"科学"的化身是正在为垂危妇女诊脉的医生,毕加索以他的父亲作为模特,"仁爱"的化身是修女给病人送水,病妇的模特是街头上的乞女。这幅采用严谨写实技法创作的作品在色彩上却具有印象主义的特征,它启示着毕加索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
毕加索对巴塞罗那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晚年捐给博物馆上百幅抽象主义的作品中,最值一提的是他以委拉兹凯斯所绘的《宫娥》为蓝本,再创作的45幅系列作品。这些现代派作品与他少年时期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毕加索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使我们感到了毕加素这位艺术大师的无穷魅力。
在巴塞罗那仅仅呆上几天是不足以认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值得庆幸的是,我在老街一书店购到了《巴塞罗那与现代派艺术家毕加索、高迪、米罗与达利》这本由不同专家与教授所撰写的有关研究论文和文章,分别介绍和探讨了巴塞罗那现代艺术的前世今生。人生如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那该多美好!
作者王六一
编辑段超木
编审周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