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才有斗牛其实我们也有,你们知道在哪
西班牙的斗牛,一向受世界公众所注目和赞誉。人们曾为角斗的危险场面和独特方式而惊叹不止,也曾为斗牛士壮健的体魄、勇敢的精神、精湛的技艺而称绝。作为西班牙国技的斗牛,不仅是成年人的癖好,也为儿童们所喜爱,在男孩的游戏中,他们最喜欢的是一种名叫“都拉洛”的,就是模仿斗牛的一种形式。大凡介绍西班牙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书籍,都会记载下这一富有民族特点的技艺活动。
斗牛这一风俗的产生,可能与古老的原始人以猎取野兽作为生存的食物是分不开的。当时人们发现野牛,与之展开激烈的搏斗,终于杀了它,获取了猎物,人们在高兴之余,为了庆祝胜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播这种猎取的方法,因此模仿了这一壮烈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虽然不一定用角斗的方法得野牛了,但这一模仿性的动作,却成了娱乐活动的形式得以保存下来。
其实,斗牛并非是西班牙独有的风俗习惯,早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存在这一形式,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在西班牙是人与牛相斗,在我国却是牛与牛相斗。说到这一风俗的起源,我国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
据《太平广记》记载:李冰在蜀郡任太守时,有条蛟龙年年作恶,危害民众。李冰欲杀蛟龙为民除害,就变成一条牛与蚁龙搏斗,战了许久也不能取胜。于是变还人形,选派数百名勇兵壮士,携带强弓利箭,并且约定说:“我变成牛后,蛟龙亦将变成牛。为了便于辨认,我用白布束身作为记号,你们就用箭射那没有记号的。”说完吼呼下水,瞬间雷雨大作,狂风突起。稍定,只见两头牛相斗于水上,其中一头牛身上果然缚着一块白布。勇士们万箭齐发,终于射死了变幻成牛的蛟龙。
汉代的“角抵戏”,就是三三两两的人们头戴牛角,相互触抵,并以此相娱乐,想来是模仿两牛搏斗的情景的。《庸间斋笔记》记载:“余在婺州(即金华)十有六年,每逢春秋佳日,乡氓祈极祭赛之时,辄有斗牛之会,先期治觞延客,竭诚敬,此日至之时,国中千万人往矣。”直到三十年代,上海报纸上还报道过浙江等地的斗牛的风俗。
此外,在广西、贵州、云南苗族中同样盛行斗牛之风。苗族人放牛相斗不仅是为了游戏娱乐,而且还带有祭祀的性质。据说,每年都要举行祭祀祖宗和鬼神的斗牛活动。不然的话,就会触犯祖宗以及鬼神,将派遗神虎下凡界危及人类。斗牛日期,大多在阴历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等,但又因地区、村寨的不同,时间也有相应的更动。
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盛会。斗牛之前,各村寨的人都凑集钱物,购买体魄强健的大牯牛,每天轮流派人前去照顾、喂养,并以最好的食品或饮料给牛吃,如面酒、鸡蛋、粥饭及嫩草,使之更壮实有力。并协商决定各村寨相斗的对手及场地。
斗牛这天,各个村的男女老少都汇集在斗牛场四周,热闹非凡。角斗开始之前,双方派出代表检查牛的全身,是否藏有利刃或其他有害的东西。然后奏芦笙绕场一周,名为踩场,接着放响爆竹。放牛开斗之时,再给斗牛吸甜酒,并用树叶遮住牛的眼睛,随后各自牵牛至场中央,使它们头角相接触,迅速拿开树叶。此刻,两牛骤见,静目相视,怒不可遏,于是交角决斗,角角相撞有声。
观众纷纷呼碱,以此助成。最后斗胜之牛披红挂绿,将写有“天下无敌”等标语的彩扎在牛角上。斗败之牛则即刻宰杀,成为人们的盆中之餐。苗族人民非常重视这种斗牛竞赛,并以其胜负来决定某一村廉的荣辱。正因为了这种光荣感,他们会不错代价,举办这种竞赛性的活动。斗牛完毕后,即举行各种活动。
除了苗族之外,白族、侗族同样也有斗牛之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风俗正慢慢地受到重视,其相应的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