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留学生因生活费低把父亲骂上了热搜,富
在过去,留学需要巨额的学费和花销,所以,留学一直都是富家子弟拥有的特殊权利。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外出留学已经不再是稀奇事。
家里稍微有些积蓄的父母,都有着想让孩子出国“镀金”的想法,毕竟生活好了,在孩子教育上该花的钱就不能省。
虽说超过留学经济标准线的家庭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国外一些国家的消费水平过高,部分家庭依旧只是在这条标准线上来回横跳。
也就是说,在国内还算上是经济优越的人,而留学后很可能就会因为比国内贵出几倍的消费水平而变成平民甚至“贫民”。
这样的情况说简单点,就是经济地位和阶层下滑了一大步。
但是,也许是因为并未适应现状或者说根本不愿相信状况的改变,部分留学生依旧像家庭索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
他们的家庭虽然没办法支撑国外的高消费,但他们的思想却仍然停留在“富人阶层”。
在消费水平高出一大块的国外依旧用着和国内一样的消费习惯,完全不配套的标准与消费让家庭压力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
而那些本就在留学经济水平线附近浮动的家庭,生活变得艰难起来。
父母费心费力费钱的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为的就是能让孩子接受更多元化的教育。
虽然父母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心血,但事实上,并非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懂得感恩和体谅父母的心。
前两天的一则新闻,就印证了这句话。
01女留学生嫌一月一万元少,把父亲骂上热搜
一位来自上海的23岁女留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来到西班牙留学,年过50的父亲每个月都会往女儿的卡里打一万多元的生活费。
但谁知女儿不但不领情,还觉得一万元太少,甚至将二人的聊天截图曝光到网络上,希望网友能够为自己说句“公道话”。
但是,人们看到这件事情的反应却并不是她想象中的样子,“公道话”确实说了,但却没有一个是向着她的。
一个月一万元是什么概念?
粗略的计算一下,这名女留学生一天的花费大概在元左右。
在国内,这样的生活费一个零头估计就够一个普通人一天的饭钱了,而她用着高出国内10倍的生活费,却说出了“不够花”三个字。
就算国外消费水平高,但也高不到这么离谱吧。
在新闻评论下方也有不少在西班牙留学的学生现身说法,几乎所有人都在说这个生活费已经高出当地留学生的平均水平不少了。
有了其他留学生的出面就足以证明,这个留学生女儿在物质方面的生活,不仅不是她自己所说的没钱吃饭、营养不良,甚至可能过的比在国内时还要滋润。
但是,与女儿优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是父母的生活状况。
父亲是公务员,一个月一万一的工资在国内虽说算不上富裕,但是也好过了大部分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挣钱能力并不算低的家庭,却因为要支付女儿的巨额生活费,父亲的晚餐只能吃上一碗粥加上一盘蔬菜。
工资被女儿“留学生活”的费用完全透支,以至于吃饭都吃出了解放前的感觉。
按理说,当父亲把晚餐照片发给女儿时候,但凡有一点体谅的心,女儿都会自责自己做有多过分。
然而在经过多次沟通后,女儿却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还在父亲多次劝说“要节约”后,狡辩说“买的只是生活必需品”,最后更是直接将辱骂的话发到各个社交平台上。
父亲为女儿付出了全部,最后得到的却是女儿过分的言语
究竟为何这份父爱换不来女儿最基本的谅解?
02富养还是“负”养?
实际上,这问题的根源并不只在女儿身上,父亲的习惯做法也成为了这次事件的“催化剂”。
聊天记录中,女儿对花父亲工资的理所当然,找父亲要钱时的理直气壮,由此不难发现,留学生女儿似乎早就已经习惯于父亲的“金钱”了。
这样的教育方式似乎和人们口中的“穷养儿、富养女”一说重合了。
关于这一说法,不少家长都觉得十分正确。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被无数人转发过:
女儿一定要富养,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被穷小子用一块蛋糕骗走。
也许是因为这句话对初为父母的人们“杀伤力”足够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女儿捧在手心里,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教育上,都尽量满足着。
可是,现实情况却出乎了家长们的预料。
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女生,不仅没成为父母理想中的样子,反而有不少人都得了“公主病”。
上海29岁女子被婴儿车撞到脚,却让医院;
河北一家庭家境普通,却一直抚养女儿,女儿长大后却不能自食其力,最后借高利贷欠下近五十万的债款。
“富养女”谭明明,20岁开上父亲买的玛莎拉蒂,最后却因醉驾撞人判处无期徒刑。
孩子从小时候开始,只要有所需求,父母就一定会无条件满足。
有求必应的做法不仅让女儿无法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更不能明白父母的付出为何物,只认为是理所应当。
当富养成为“负”养,父母后悔也已经来不及。
03真正的富养
实际上,“富养女”这句话这话的本意并不是坏的,但是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
不少人都认为富养养的是物质生活,但是这样的“富养”只会让她有足够多的理由停留在舒适圈中。
而在舒适圈中没有丝毫学习想法的她,难道就是家长们口中的富养了吗?
真正的富养,并非物质上的无条件满足,而是精神世界上富足。
就算家庭有能力为孩子买到无数名牌服装,也不如送给他一两本名著书籍或一两部经典电影的光盘;
就算家里有条件为孩子支付无数的高价兴趣班,也比不上家长抽出时间陪伴他去到运动场一起打上两三个小时的篮球。
孩子的内部精神和外部物质要相对等,如果精神不足以支撑外部力量所带来的物质,那么终究不能成为父母脑海中的完美形象。
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曾给孩子写过这样一封信:
当你长大之后,我供养你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宾士,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父母的任务从不是压榨自己后,把所有的一切交给儿女,只有基本的养育才是他们义务。
当孩子有了自己生活的能力,有了父母所教的知识与培养出来的性格,为人父母的工作就已经算结束了。
而物质上的追求,就留给孩子自己去奋斗吧。
让他们在奋斗中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独当一面。
也许只有放手让他们自己拼搏,才会真真切切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