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重启华人和他们经历的生死百日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www.txbyjgh.com/index.html
年7月6日起,纽约市进入第三阶段重启。重启是从6月8日开始的,那是纽约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后的第天。从3月1日到6月8日,纽约成了美国乃至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震中”。截至7月7日,纽约市确诊例、死亡人。这座超级大都市其实只有.9万()人口,远不及中国的疫情“震中”武汉,但已是美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和4月时的武汉“解封”不同,纽约的“解封”采用了“重启”一词。原因大概是因为纽约从未真正“封城”,而是关闭非必要设施。这个城市有着亚洲以外最多的华裔人口。年数据显示,将近万纽约人中,有48.6万华人。挣扎在新冠里的纽约,华人是“特殊”族群,他们最早对疫情戒备,因警觉遭受压力,防疫物资储备相对充足,并且不吝赠予他人。即便如此,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经历生死。口罩和食物疫情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没有中国人会忘记疫情初期时武汉的混乱、窘迫和不安。正因如此,在纽约成为美国疫情震中以前,华人已是这座城市里最谨慎的族群,没有之一。因为谨慎,甚至不惜和他人产生龃龉。首先是口罩。2月初,纽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唐乾勇刚返校,几乎每个中国留学生都戴上了口罩,哪怕是在课堂上。唐的父母,从中国给他寄来了两百多个口罩和3个护目镜。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晓却是个例外。她在2月底返回实验室工作,一位中国同事因为戴口罩遭到美国同事指责:“是你们中国人带来了病毒,我们还没防你,你还防我们!”张晓就读的哥大化学专业PhD,按以往经验,仅有三分之一学生能最终取得博士学位,而导师目前有近二十名学生。“如果你一个报告没写好,或者和教授关系比较僵,会被美其名曰‘劝退’,实际就是开除。”为了维护与教授、同事间的关系,她尽可能低调从众,也不想惹恼任何人。另一位纽约大学在读的中国学生分享了一个细节:和他同公寓楼的中国同伴情绪“到了夸张的程度”,比如指责他人扔垃圾时为什么不将垃圾袋紧紧封口,声称这会助长病毒的传播。2月下旬之后,“谨慎”演变为“旷课”,唐乾勇和一些中国留学生开始宅在公寓。有一门课,教授每次都会点名,点到中国留学生时,很多名字无人应答。课后,那位印度教授给全班同学发了一封邮件,大意是任何人都不能无故缺席。字里行间能看出他的不满:“上周六的这节课让我很受伤,请尊重我、助教们,以及你们的事业。”不过,这没有改变唐和朋友们的态度,“课可以翘,可以再修,被感染的风险我不敢冒”。纽约在3月的第一天确诊了第一个病例。疫情发展如同按下快进按钮,防控随之升级。到了3月中旬,大型活动被限制,所有学校被关闭,继而纽约州封州、纽约市封市。这种封城和国内不同,更多只是关闭非必要行业,建议人们不要外出,但不会强制规定人们的行为,一切靠自觉。美国口罩紧缺的时期,一些中产华人社群积极帮助本地缓解燃眉之急,某种程度上尝试重塑与其他社群的互动。譬如华人作家胡桃和策展人张兰。纽约疫情尚未暴发时,她们都在美国买了大量口罩寄回国内。纽约疫情严峻后,她们又自发地,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警察局募捐口罩。“今天我们小镇的华人也在组织捐款买口罩,我们镇上已经确诊9个。我也代表我的读者捐了一点,因为最近还真有很多读者给我打赏,你们的钱会帮助到我们这个小镇上的消防员、警察、救护员和老人。谢谢你们了!”张兰在3月23日更新的疫情日记里写道。胡桃回忆说,那时她们还在网上购买塑料薄膜、松紧带,做成防护面罩,送医院用以支援。断断续续地,竟做了个。然后是食物。对华人来说,食物可能比口罩更令人头疼。封城前期,一所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陈丽华从超市抢购了一些物资。一年前,她带着两个孩子和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到纽约。疫情期间什么都可以缺,但对孩子而言,新鲜蛋奶、蔬菜不可或缺,然而,新鲜食品放不过2周。在家隔离,食物依靠网购,超市虽然有货,但口罩紧缺,华人也不大敢出门。三四月间,配送份额紧俏,人人铆足了劲,设定凌晨一点的闹钟,常常是新的配送时间一出来,立马被抢购一空。幸好,后来在华人社群内部,一些配送团队逐渐建立,人们能在各种各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35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