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考研重点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学科分支,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一、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或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母语和外语——国家界限区分
母语指本国、本民族语言;外语指外国的语言。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区分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与“母语”可以通用;非本族语就是指本民族意以外的语言。
目的语——这是指人们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和“外语”概念的区分:
一般来说,第二语言是指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而外语则是指别的国家的语言。
另一方面,“第二语言”就学习时间先后这层意义来说,可包括外语、非本族语,甚至包括母语,因此广义的来说,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关系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包括外语)。
综上所述,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第一语言获得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情况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学科名称的探讨
对外汉语教学
年提出并使用至今,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局限性:只突出了主要的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
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当讨论的问题涉及到海外进行的汉语教学时,简化为“汉语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科学)
TeachingofChineseasaSecondLanguage(英文缩写为TCSL)
它能覆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同时于又能体现出它与其上位学科——整个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关系。
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stics)
使用最早、最为普遍的名称
广义:跟理论语言学相对的概念;狭义: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提出
“教学”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育”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活动。
长期以来本学科的重点几乎只集中在教学这一方面,,忽视了对教育的研究
本书主张用“对外汉语教育学”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和学科体系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研究领域)
(1)内部因素:①学习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和教师
②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教授的目的语
③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
外部因素:语言环境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体系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语言教育体系模式 (7例)(70年代至80年代初)
美国学者斯波尔斯基于年提出“语言教育学理论模式”。
在该模式中,语言描写、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运用理论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主要来源,其中语言学习理论又源出于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语言描写也是由一定的语言理论决定的。他指出单单是语言学不足以构成语言教育的理论基础。
缺点:“教育语言学”系统内部结构层次不够清晰;教学方法、教学原则这些语音教学理论的实质内容未体现。
加拿大语言教育理论专家斯特恩于年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一般模式”(三级)
第一层级:理论基础
第二层级:学科体系(核心)---语言、学习、教学、语境
第三层级:教学实践
不足:第三层级实践部分中含有的一定理论性的东西,应属于第二层中的“教学”部分。
我国吕必松先生有关第二语言学科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结构的论述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三个层次)
理论基础部分:密切相关的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以及哲学
学科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对外汉语语言学、汉语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科研究方法
应用研究: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
(3)教育实践
第三节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①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
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
③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④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1)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2)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3)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4)以语言对比为基础
(5)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6)集中、强化的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特点
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指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研究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现象、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及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研究任务:是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和教学实践,解决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教学任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强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3.对外汉语教育是应用的学科
第四节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语言教育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正如它的名称所表示,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
国际中文教育
第二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发展回顾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始于年。其间以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即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时期和70年代末至今的“确立对外汉语教育学科”时期。
初创阶段(~)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从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算起
年发表的本学科最早的一篇论文《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周祖谟)
年出版的我国第一套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邓懿)
巩固阶段(~)
钟梫《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一文中特别提到了“精讲多练”
恢复阶段(~)
第二节发展现状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第一任办公室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吕必松
年6月学者专家们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中国教育学会在给该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学科。”王力先生于年题词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80年代)
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北京语言学院于年创办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普及性刊物《学汉语》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年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化考试,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影响最大的汉语水平测试。
第三节发展特点
美国第二语言教学5个“C”(考的不多)
Communication(运用语言进行交际)、Cultures(体认多元文化)、Connections(贯连其他学科)、Comparisons(通过比较了解语言文化的特性)、Communities(应用于国内和国外的多元社区)。
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是三大“普遍教授语言”,汉语目前是“非普遍教授语言”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导读
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受到多种学科的启示和影响。
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和文化学主要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教育学和心理学则主要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语言学基础(一)
理论语言学——研究语言普遍性质、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的理论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还是对某语言的事实进行描写、对其规律进行揭示
理论语言学——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的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具体语言学——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语言规律的揭示,从微观上给语言教学以启示,不仅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影响到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等各个教学活动的环节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语言系统又是分层次的结构,由作为备用单位、用来构成符号的形式的音位和作为使用单位的音义结合的符号——语素及符号序列——词、句子等层次构成,这就形成了语言大系统下面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以语义系统为核心,各分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紧密联系。语言系统及其分支系统、甚至每个符号内部,都是依照一定结构规则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作的。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启示我们: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区分: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
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启示:
(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
(2)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3.语言有生成性
语言有极大的生成性,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论述题)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特征启示我们:※
(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不能仅仅教授或学习语言知识,而是要加强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语言的基本特征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人类的主要思维活动概念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词和句子),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就人类的主要思维活动而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尽管用于思维的“内部语言”与用于交际的“外部语言”有所差异)
思维过程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思维的结果则必须通过语言来固定、完善并保存、传播。
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必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语言的结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思维的方式和习惯。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动物之间的交际方式不具备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不能称为“语言”(黑猩猩也不能)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这一特征启示我们
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语言的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
二、语言学的发展和第二语言教学
中国、印度、希腊很早就成为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
最早的辞书《尔雅》出现在秦汉之交(公元前2世纪),西汉扬雄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的比较方言的重要著作,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最早按形义关系编排的字书。
在印度,公元前4世纪语法学家巴尼尼写成了《梵语语法》;
在希腊,公元前3世纪狄奥尼修斯著《希腊语语法》;
19世纪以前语言学附属于哲学、语文学等学科,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把语言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语言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中心:德国
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当时主要是研究印欧语系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结构上的相同特点,寻找其共同的来源。
代表人物:最初是英国学者琼斯,提出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有共同的来源。这一惊人的发现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为19世纪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和葆朴。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施莱赫尔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理论,并画出了印欧语系谱系树形图,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
地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弄清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
局限性:它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统性的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索绪尔的学生整理出版了他的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后来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语言是符号系统;
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区分“语言”和“言语”;
区分“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外部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
区分“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对语言进行共时研究。
三个学派: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是影响最大的一派,创始人——鲍阿斯、萨丕尔,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则是《语言论》一书的作者布龙菲尔德。
中心:美国
贡献: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的方法。不仅对语言学本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方法论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研究。
问题:在于只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转换生成语法
时间:20世纪中期
地点:美国
标志:美国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的出版
观点:
他提出区分“语言能力”——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
他提出“语言习得机制”(LAD)和“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
(5)贡献: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出现,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功能主义语言学
前三种流派局限性:无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研究的重点都是语言的形式,乔姆斯基只研究语言能力,把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排除在语言研究之外。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这是语言学研究领域又一次拓宽。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韩礼德、法国的马丁内等著名语言学家,中心在欧洲
内容: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的关系。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总结(重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当做知识来研究、比较,强调语言间的共同点,这就影响到最古老的教学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以与母语的翻译对比为基本手段的语法翻译法。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做是一种工具和手段,通过刺激——反应来获得,强调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別,着重研究和描写不同的语言系统及其结构形式。这就影响到注重口语并以句型结构操练和模仿为特色的听说法、视听法。
转换生成语法——把语言看做是人的一种能力。依靠这种能力,人们能掌握复杂的、受规则支配的语言生成体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一观点成为重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强调认知语法规则的认知法的理论基础。
功能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这一理论影响了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交际法。
第二节语言学基础(二)
一、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对语言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两大思潮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所谓“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海姆斯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填空题):
语法性——指语法上是否正确;
可接受性——在交际中能否被接受;
得体性——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否恰当,是否合乎社会文化习惯;
现实性——是否是现实中常用的。
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卡纳尔概括)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一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如避免交际中断或增加交际效果等),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总之,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形式、语言功能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就是指用语言做事,或者说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话语分析、会话分析(了解)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从形式上看通常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可能是句组、段落甚至篇章;也可能只是一个句子,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词。话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有的把口头语言称为话语,书面语称为篇章,二者合称“语篇”。
“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美国哈里斯最早提出这一术语。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指出会话的特点是“话轮替换”发话人从头至尾连续的一段话称为一个“话轮”。
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
英国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就是在做一件事,完成一种行为。
奥斯汀认为人们所说出的话语能同时进行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实际上就最对会话中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
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他提出“合作原则”,包括四项准则:
1.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不要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3.关系准则——所说的话必须是有关的,要切题。
4.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有条理,简练,避免晦涩、歧义。
当A向B打听C的各方面条件是否适合当教师,并希望B予以推荐时,B只说了一句,嗯,他的粉笔字写得不错,B在这里远远没有提供足够的、主要的信息,违反量的准则,其含义为:“此人只是粉笔字写的好而已,并不适合当教师。
补充理论
英国学者利奇还提出“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布朗和莱文森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建立了包括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的礼貌模式。
二、汉语的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考的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标志是年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出版。
1.语法方面——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来变位。
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多个音节
3.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重点)
语法方面——重“意”而不重“形”,体现了意合为主、隐性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等特
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的四字成语,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不少古汉语的词语。
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
第二语言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
1.首先,第二语言教学所教的是一种新的代码(目的语),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新的能力,而这种新代码与学习者原已掌握的代码(第一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和干扰。
2.第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场所远远超出教育学通常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