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忍者日本史地图火影大陆上的政治地缘学
文
江隐龙
《火影忍者》的战争,是从一张地图上开始的。在一片山海相间的世界中,不同的国度彼此征伐,蔓延的战火最终孕育出了一段辉煌悲怆的忍者历史。从海岸线的到国家分布,火影世界的格局无疑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投影,然而在各忍村纵横捭阖的背后,这一格局却有着真实历史所无法企及的完美平衡——可以说,火影世界很多未曾言明的宏观叙事,尽数隐藏在了这幅一闪而过的地图上。
毫无疑问,火影世界可以被称为“二次元”的日本战国时代,所以地图里隐藏的秘密自然还要从日本战国的历史开始挖掘。
火影世界地图
律令切割:日本列岛六十六国与西欧盛行千年的封建制相比,东亚历史上长期镌刻着一种更为“亚细亚”的政治制度:律令制。与以“分封与效忠”为核心的封建制不同,律令制是一种等级色彩明显的中央集权制。东亚律令制定型于唐朝而随着中华文明的扩散而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国家或地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圈——日本列岛上支离破碎的“国”并非国家,其全称为“令制国”或“律令国”,其源头便是从中国舶来的律令制。
令制国与主权无关,实际上是日本律令制体系下的地方行政区划,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地方单位的“州”或者“道”。令制国除了简称为“国”之外也被称为“州”,最为形象的便是日本九州岛与四国岛的全称由来——九州岛上有肥前、萨摩等九个令制国,而四国岛上则并存着土佐、伊予等四个令制国。
日本地图
日本令制国大致分为“五畿七道”共六十六国。“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五国,又称“畿内”或“五畿内”。京畿制度也源于中国:自周朝起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址便被称为“王畿”,唐朝时设京畿道,宋朝时设京畿路,直到元明清三朝直属京城隶属的地区又有了“直隶”这一直截了当的称呼。“五畿”以京都为中心,向外延伸则是“七道”,每一道下辖几个至十几个国,著名者如忍者发源地之一的伊贺国属于东海道、盛产阴阳师的播磨国属于山阳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之初在省级行政区之上曾设“大行政区”,其概念与“七道”相似。
需要注意的是,“七道”并不完全以地形的完整性与关联性为主,其划分有着统治意义上的美学。在对马海峡西北的新罗国在统一朝鲜半岛后习唐制也建立了“五岳九州”,其背后亦有着相似的逻辑线条。虽然“七道”并没有转化为日后日本割据的雏形,但以国为中心的势力分布却在律令制的制定中逐渐成形。在律令制的规定下,日本耕地被划分为名田,拥有名田所有权的阶层即为名主。室町幕府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占据一国或数国的名主渐渐出现,这便形成了大名——大名相当于分疆裂地的诸侯,应仁之乱后各地大名相继崛起并相互攻伐,武田信玄在其《甲州法度之次第》中遂以“天下战国之土”来形容这一乱世,日本战国的序幕也从此开启。
日本战国历时百余年,象征中央权力的幕府权威丧尽,“下克上”的风气弥漫至整个日本列岛,战乱让普通百姓倍受流离之苦。然而,乱世出英雄,日本历史上最为激烈与精彩的一幕也因此得以问世。在《火影忍者》中,混乱而张扬的日本战国化成了几大忍村的合纵连横,岸本齐史也因此得以书写出一卷壮丽的忍者史诗。
五畿七道
大国争雄:卫星国与缓冲国火影世界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影不假,然而从地图上来看,火影世界的格局却与日本战国时代的格局有着本质的区别。
日本战国局势以六十六国为基础,虽然前后经历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代“天下人”,但各称雄一方的大名不在少数,在宏观上基本维持了均衡状态。除了“战国三雄”外,斋藤道三、北条早云、毛利元就、岛津义久等英雄枭雄辈出,不同的势力之间彼此接壤领地相互交错,复杂的地缘又加剧了势力范围的变更,这一段历史也因此更为风云变换。
然而在《火影忍者》的世界中,在小国林立的背影下,火水风雷土五大国之间却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并存现象。从第一次忍界大战到故事结束时的第四次忍界大战,火影世界既没有孕育出一统天下的势力,也没有因为战争而过度分裂——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答案正隐藏在《火影忍者》中一闪而过的地图中。
战国三雄
与日本战国时期犬牙交错的版图相对,火影世界的五大国平均分布在世界的五个方位,而且彼此互不接壤。这种不接壤非常彻底,即没有任何两个大国的领土相互接壤,每个大国的边境都分布着一排小国,而将这些小国连起来,便成了五大国天然的政治边界。
这种国界的分布,不仅在日本战国时代不可想像,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也不可想像。大国的势力中心互不重叠,于是没有核心利益的冲突;大国与大国不存在共同国界而被小国分隔,于是战时也不需要陈兵卫戍边疆。在现实世界,也存在“功能”相似的缓冲国,这些缓冲国往往不是自然形成而是大国之间为避免彼此间直接武装冲突,将介于彼此之间的弱小国家划作缓冲地区或者直接另立新国——前者如一战前期位于大英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之间的伊朗、大英帝国与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暹罗;后者如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安道尔、苏联与中国之间的蒙古。
日本战国
火影世界的构成以“五影会议”为始,证明其格局出于五大国领袖的意志,五位领袖希望彼此之间不容易发生冲突,故形成这一条条“缓冲国链”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缓冲国毕竟有着形式上的独立主权——比如雨之国夹在土、风、火三大国之间,究竟是“亲土派”、“亲风派”还是“亲火派”呢?在大国博弈的“冷战”下,缓冲国便极有可能变成大国的卫星国。
所谓卫星国,指的是名义上完全享有主权但其国内政治、军事和外交受强权干预的国家。最鲜明的当属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遍布世界的卫星国:东欧与东亚之于苏联、西欧与日韩之于美国,而在《火影忍者》中,五大国之前可不仅仅是一道铁幕与竹幕所能诠释,多中心的势力分局必然导致战争多元化,因此火影世界里的小国命运在理论上会比冷战时期的小国更为曲折悲惨。
五影
地缘政治:从陆权海权到边缘地带如果说,大量缓冲国的存在使得原本分散的五大国得以维持相对的和平,那是不是意味着这种局势也能让五大国得以平衡发展并遏制“秦王扫六合”式的“天下人”出现呢?
秘密依然藏在地图上里。火影世界的五大国虽然相对分散且国土面积相当,但政治地缘却相差甚远。土之国与风之国多为内陆,水之国为岛国,雷之国举国均位于半岛,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当属火之国。火之国背靠大陆而通江达海,海岸线曲折因此良港众多,其位于其余四大国中心的地理位置又更一步优化了其商业地位。仅从地图上来看,在和平时期火之国一定是最容易发展并强大的国家。
那在战争时期呢?火之国会不会借中枢之便而一举吞食天下?
火影世界
19世纪末,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在研究了大航海时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了海权论,即军力发展当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为基础,而制海权的关键在于贸易通道中央的岛屿。这一论断下,得海权者得天下,而得海军者得海权,以此为视角,显然土之国、风之国并无优势,火之国水陆兼备而水之国既为岛国其海军的发展有天然的优势。不过,在《火影忍者》的设定中,除了三尾尾兽之外,绝大多数的战争均发生于陆地,在一个连船舶都很少见的火影世界,海权论显然难以立足。
一战前夕,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提出著名的陆权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陆权论所指的是苏联,在《火影忍者》中与其最为相似的是风之国与土之国。相比之下,火之国是四战之地,水之国为岛国,雷之国缺乏战略纵深,从冷兵器时代的背影来考虑,风之国与土之国的确有着深厚的“蒙古帝国范”。然而,风之国多沙漠,土之国多山地,两国的自然人文环境绝对称不上物阜民丰,蒙古旋风也很难套用在火影世界。
作为对陆权论的发展,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将陆权论中的“东欧”换成了“边缘地区”。“边缘地区”指的是北非至中东地区的“内新月形地带”,这一地区海岸线曲折,交通便利同时位于各文明的中心,故又被称为“心脏地带”。那么,火影世界里的心脏地带在哪里呢?
完全符合“内新月形地带”条件的,大约只有火之国东部了吧——或许,这便是火之国强于其它四大国的秘密?
木叶村
结语火影世界的政治格局几近于完美,那在人类历史中,有没有与之相似的时代呢?有。拿破仑最得势的年,法兰西第一帝国面积达8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万,其国土包括荷兰九郡、德意志各邦九郡,及教皇属地十郡,其家庭又控制了意大利王国、莱茵联邦、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西班牙王国、华沙大公国等国;与此同时,欧洲还存在着奥地利、普鲁士、俄国以及与一海之隔的英国——欧洲在拿破仑的掌控下出现了大量缓冲国、卫星国甚至傀儡政权,如果将《火影忍者》中最为号召力的火影视为“天下人”,那年的欧洲或许便是与火影世界最相似的平行时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