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离丨鸟笼裙到隔离面罩时尚业是如何帮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弗里达·卡罗(FridaKahlo),《Self-PortraitasaTehuana》
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
保持社交距离“压平曲线”“离远点”对健康更有益
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世界,“社交距离(socialdistancing)”成了眼下这个非常时期的一大热词。
各国政府并未呼吁囤积食物或迅速就医,而是提出保持社交距离——即有意增大人群间的物理距离——是普通人所能做的最有利于“压平曲线”和控制病毒传播之事。
说起隔离策略,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脑海的东西可能不会是时装。但从服装的政治与文化含义来看,时装在人保持社会距离时同样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所建立的空间是用以解决健康危机还是用来赶走不受欢迎的求婚者。长期以来,服装就是避免近距离接触与不必要暴露的有效手段。在目前的危机中,口罩成了流行的装备,其传达的信号是:“离远点。”
面对疟疾之类的传染并之类的疾病。医生会头戴鸟嘴式的面罩,便于和病患保持距离。一些麻风病患者被强制要求在衣装上佩戴一颗心和铃铛、响板之类的东西,以便在所到之处向他人发出警示。
17世纪罗马的抗疫医生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在西班牙大流感期间,微生物理论以及对卫生的更深刻认识推动了面罩的普及化——它与我们今天所用的口罩十分相似。尽管女性防范不受欢迎的求婚者的需求依然存在,但此时帽子的作用更多在于保证面罩的完好,而非驱离陌生人。
保持空间是支配权力的方式关乎礼教、阶级、自卫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以前,保持距离——尤其是在性别、阶级和种族之间——乃是社会聚集和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距离与隔离或健康关系不大,它关乎礼教和阶级,时装则是其最好的工具。
以维多利亚时代的“鸟笼裙(crinoline)”为例。这种裙子笨重而肥大,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流行起来,其作用是在社会规范中确立性别间的壁垒。
尽管这一趋势的起源可追溯到15世纪的西班牙宫廷,这些肥大的裙子成为某种阶级象征还是要等到18世纪,唯有不受家务烦扰的特权阶级才能穿着它们。你的房子要足够大,才能自由出入各个房间,另外还得配一名仆人来帮助你穿上它。你的裙子越大,你的地位也就越高。
在和年代,鸟笼裙已经可以量产,穿着此裙的中产女性也开始增多,“鸟笼裙狂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时尚界。这种裙子确实也是一种维持女性社会安全度的巧妙方法。鸟笼裙让潜在的求婚者——也包括一些陌生人——必须与女性的身体和胸部保持安全距离。
尽管这些裙子于无意间缓和了当时的天花和霍乱疫情带来的风险,但它本身也可能带来灾难:裙子若是起火,穿着它的女性便基本没有存活的机会。到了年代,鸟笼裙被另一种裙撑较小的裙子取代,新裙子只有身后那部分是鼓起来的。
女性依旧将时装用作一种防范不受欢迎男性之注意的武器。随着裙子体积在及年代早期的不断缩小,大帽子——更要紧的是帽针,它是一种用于固定帽子的尖锐钢针——为女性提供了类似于鸟笼裙以往所带来的那种面对图谋不轨者的自保手段。
保持社交距离靠帽子《清平乐》中宋人服饰设计初心
充满人文气息的宋代,以其独特的审美哲学受到粉丝的追捧。讲述大宋风华的古装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剧中的服装道具被称良心还原,正在追剧的服饰史学者、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关于宋代服饰,有很多历史文献可以佐证,也有绘画、陶俑来参照。在皇帝通天冠、皇后凤冠,大臣品官服色等方面,《清平乐》中的服装设计也在传达着保持社交距离的概念。
清平乐剧照
幞头是宋代的代表性服饰,尤其是直脚幞头,更是宋代服饰的象征,时代特点非常明显。
直脚幞头诞生于宋代,幞头则产生于北周。北周武帝时以幅巾裁为四脚,即加上四带,称为四脚幞头。隋唐时期,幞头内衬巾子(一种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说在幞头的里面用一个帽子架,支撑幞头,或者说给幞头固定形状,这种样式在唐代陶俑中有很多。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随着这两根带子的加长,名称由开始的“垂脚”、“软脚”,变成了“长脚罗幞头”。到了宋代,幞头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宋代的幞头已脱离巾帕演变成了帽子。
清平乐剧照
幞头之所以在宋代流行,还真是为了保持社交距离的,有关专家解释道,“影视剧里大臣上朝很严肃,其实宋代初期并非如此,大臣在上朝时,也会交头接耳,传播小道消息,影响上朝秩序。幞头伸出两脚,初期两脚左右平直还较短,到了中期,两脚伸展加长,两脚伸出的长度约一尺左右。戴着这样的幞头上朝,为了避免幞头碰撞,官员们彼此就保持一定距离,至少相隔二尺,这样就无法交头接耳。”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你因为减少旅行、社交、聚会而落寞时,不妨从时尚中寻找乐趣,让生活充满希望。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TheConversation原标题:《Thefashionablehistoryofsocialdistancing》翻译:林达,仅供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