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辱骂父亲引热议想让孩子懂感恩,父母
文
陈六月
最近,一个女孩在网上辱骂自己父亲的新闻火了。
这是一个在西班牙留学的23岁女孩,她在网上公布了向父亲索要生活费的聊天记录。
在聊天记录中可以看到,
父亲表示每个月给女儿打1万块的生活费可能有些压力。
他希望女儿能节约花销,
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独立生活。
即便女孩每月生活费是1.1万,
而父亲表示自己每个月的工资1.3万,
可女孩对父亲给予的生活费还是感到不满。
随后,她在聊天群内发布了辱骂父亲的内容,
并将此聊天记录发布在了社交平台,
于是,在网上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且不说这个女孩说的这些是否真实,
但是她的行为的确是让人汗颜。
根据网友透露的消息,
在这次事件之前,这位女生就不止一次侮辱自己的父母。
网友找到了她以前在贴吧上网暴自己父亲的截图。
她曾把父亲的照片贴在网上,并且写道:
我北大毕业,不愿供女儿读书。
与此同时,
她还曝光了父亲的工作单位和电话,
好让网友对父亲进行网络暴力。
除了骂自己父亲,
她也会骂自己母亲,
说母亲是斤的疯母猪。
甚至,还有网友爆料,
这位留学生就是去年媒体报道“留学生入境隔离期间跳窗逃跑”的当事人。
说到底,
这个女孩就像是一个没长大,
也没建立基本道德观的孩子。
她沉迷JK、二次元等圈子,花销并不少。
而熟悉西班牙生活水平的人都知道,
对于她留学的城市,1万块钱的生活费其实绰绰有余。
出国留学,少则几十万,
多则上百万的投入。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的机会成本投资,
可她从未体恤过父母的辛苦。
都说女儿要富养,
可,有的家庭为什么养出了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养坏一个孩子,只需要父母对他百依百顺
这种让人三观尽毁的事情,其实并不是第一次。
在天津的普通家庭里,
爸妈为30岁的儿子买婚房,
耗尽积蓄,还外借30万元。
临近婚期时,女方需要6万聘礼钱,
男生没钱,直接找爸妈索要。
妈妈心疼儿子,可自己拿不出钱。
母亲哭着说:孩子,你这是逼妈妈去死啊。
儿子说:那你就去死吧。
绝望的妈妈从五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
在孩子的观念里,
结婚不是自己的事情,
而是父母应该承担包办的事项。
他从来不觉得是自己没有能力,只会觉得是父母无能。
在武汉金银潭地铁站内,
一个女孩因为被母亲带着,
坐错了地铁。
下车后,她便对这个母亲不断抱怨。
甚至,还对母亲连踹了母亲6脚。
瘦弱的母亲在身旁独自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
不为所动地站着,任由女儿的发泄。
这一幕看得让人心疼。
可母亲的顺从,能想象到,
这绝对不是她第一次受到女儿如此这般的“待遇”了。
孩子的表现固然令人感到心寒,
可是,这也和父母从小的教育密不可分。
女孩在猛踹母亲的时候,
路人想着帮忙制止,拉开孩子。
可母亲的第一反应竟然是立刻去护着女儿。
于是,女儿趁机又暴打路人;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这个女孩从小到大的每一个瞬间。
每一次撒泼打滚,或许都被母亲选择了任由其发展。
曾就有过一个针对全球的教育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的是中国父母是受访者中最愿为孩子的教育付出的。
即便是在尽全力为孩子付出,
但是仍有大部分家长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不过大多数父母也忽略了一个真相,
很可能爱着爱着,就变成了无条件溺爱。
不懂感恩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警觉
邻居家经济条件一般,两口子平时很节俭。
但是对他们的女儿却很大方,
借了很多钱供孩子去学习学费并不低的绘画之路。
她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再苦不能苦孩子”。
给孩子买昂贵的手机、衣服,
却舍不得在自己下班路上口渴时为自己买一瓶矿泉水。
虽然家庭情况一般,
但是女孩却从未吃过生活的苦。
从小到大,
吃好的,用好的,也穿好的。
等到孩子大学毕业应该找工作的时候,
女孩却不想工作,
只是想着父母能攒钱送自己出国学习自己喜欢的设计。
设计专业的学费并不低,
邻居家是工薪阶层,
无法支持出国念书的昂贵费用,
他们不得不拒绝了女儿的需求。
女孩觉得早九晚五的普通工作太辛苦。
于是,她选择回家做自由职业者,
可是却并不能赚什么钱,
连续三年,都是靠着父母的接济过生活。
在本就成年,应为自己负责的时候,
她却不能独立,
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的付出。
养孩子这件事,结果错了,一定是过程也错了。
刘墉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多少孩子既想要美国式的自由,
又想要中国式的宠爱,
却没有美国式的独立,
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
这样的结果,是父母和孩子的共谋。
孩子和父母都忘了一件事,那便是建立边界感。
把孩子人生交给他自己,让孩子自己去经历,
他才会真正建立规则意识、权责意识、为自己负责的意识。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了猫妈妈如何做母亲的故事:
在小猫出生没多久,
没有能力自己排便的时候,
猫妈妈舔舐它们的肛门,
帮助它们排泄。
这个阶段,猫妈妈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小猫一个月的时候,
猫妈妈开始教它们打猎,
给他们生存的技能。
在小猫三个月的时候,
猫妈妈就把孩子赶走了,
不让孩子跟着自己生活。
最后,小猫们都获得了生存的技能,
也有了独自闯荡世界的勇气。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要富养,才能变得优秀。
所以,他们竭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可到了最后,
反而忽略了孩子内在品质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因为,百依百顺,
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成为精英,
更容易是娇生惯养、嚣张跋扈的“小少爷”和“小公主”。
爱里也要有秩序,这三个锦囊给你
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给孩子写的一封信,引起很多父母的感触:
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
同样的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
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
我的责任已经完结。
今后无论你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孩子长大后的嚣张跋扈、不懂感恩,
很可能就是在孩子童年时,
没有给予足够正确的教育。
想要孩子懂感恩,还知奋进。
需要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
但爱里,也要有清楚的秩序。
1、给予空间,不要事事包办。
武志红曾经在他的书籍里提出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1岁多的幼儿,想得到10米外的一个玩具,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大人帮忙拿给他这个玩具;
另一种方式是,他连滚带爬地挪了十几米远,拿到了这个玩具。
前一种方式会让孩子形成“噢,大人太厉害了”的感觉,而第二种方式则是会让孩子有“我太厉害了”的感觉。
这样的方式,其实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了自我效能感。
人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
需要一点一点尝试。
否则,孩子永远都无法养成自己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能越俎代庖。
力所能及的家庭琐事,需要交给孩子去做,
如此一来,孩子才能真正养成独立能力。
2、除了给予孩子爱,还要教会孩子懂得付出。
《奇葩说》里,薛兆丰谈到他在孩子幼儿园的发现。
他说,孩子们最先学会、说得最多的三个词是“More”、“Mine”、“No”。
在他看来,这三个词代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想要更多、自己拥有、拒绝分享。
可是,这三种本能是无法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的。
面对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孩子需要不断被引导、教育、培养,
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和给予。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贝勒定律”。
也就是说,陌生人给你的一点点关怀,你都会感动不已。
而父母怎么宠爱你,可能都视而不见。
当父母把所有资源都奉献给孩子,提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他们便永远不知道这个道理:
有些钱本该自己掏,
有些苦本该自己吃,
有些东西本就应该自己努力,才能获得。
父母要懂得适当使唤孩子,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
也要懂得适当拒绝,
让孩子知道,
我们也不是事事都无条件满足你的。
给孩子买了好吃的东西,
也不能直接全部给孩子,
让孩子带着零食去分享给长辈、邻居、小朋友。
在这个过程,让孩子懂得分享和给予的含义。
3、建立规则意识。
在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有这样一段对话:
小男孩阿力问妈妈:
“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
“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拾起来。”
他又问:
“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
“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她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也非常清晰地告诉孩子:
有些事情你不能,如果你做了,你一定要负责相应的后果。
三岁之前,
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权威教育,
孩子才能有规则意识。
说话、做事需要懂得基本的尊重。
学习、写作业、上学有着基本的要求,否则需要承担后果。
购买东西,你只能拥有你能负担得起的那部分。
这一切,都有相应的规则。
如果孩子破坏了基本的规则,父母就需要给予相应的干预。
还可以采用家庭会议的形式,
让孩子参与制定过程,明确后果。
目的是让助于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
这个过程不能急,
需要让孩子一次一次体验这个过程,
他自然会在心中养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标准。
《爱丽丝疯狂回归》中,有这么一句话:
权威要么被遵守,要么被推翻。
在孩子还未成年之前,
我们可以给足孩子物质和精神的安全感,
也给他足够正确的三观,足够正确的规则。
唯独如此,才能在长大后,
飞得更高更远,也更快乐更健康。
——End——
作者:陈六月,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变成路。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