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古以来欧洲耕地多而人口却不多
为什么自古以来欧洲耕地多而人口却不多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提问:欧洲有45亿亩耕地,中国只有18亿亩,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比欧洲人口高出很多?是不是论证了欧洲在年前其实可以养活大量人口,通过人口基数出小概率的各种天才?
建议先买一个地球仪,抛开纬度谈耕地面积,像是刻舟求“粮”。真实的原因是欧洲和中国东北处于差不多的纬度,但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宜居程度,欧洲是远不如东亚。
举一个例子来说,漠河市位于北纬53度,此地平均气温为负5.5度,各月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的月份长达8个月之久。德国柏林北纬52.5度,英国伦敦北纬51.5度,法国巴黎北纬49度。在往南看,意大利的罗马北纬42度,西班牙的马德里北纬40.5度,而北京的纬度是北纬39度,这些在我们印象中到处都是沙滩比基尼的南欧国家,其实也就跟吉林辽宁差不多的纬度。
欧洲是苦寒之地,放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地区只能流放犯人。当然,大西洋暖流让欧洲地区在冬天,却要比同一纬度的东亚地区暖和一些,比如说北纬49度的巴黎,就要比北纬45度的哈尔滨暖和不少,否则就不会出现花都之城了。
可是一旦这个暖流出现什么异常,大半个欧洲在冬天会变成零下30多度的冰窖,比如科学家在《自然》期刊上有一个假想模型,过了50年后,也许大西洋暖流不复存在了,那欧洲这个地方差不多就相当于北极圈了。
另外是光照,柏林、伦敦这样的城市,冬天只能看到4、5个小时的太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欧洲人非常热衷于跑到地中海去晒太阳的原因。而夏天则完全相反,太阳赖着不走,导致欧洲也出现很多火炉城市,由于当地的建筑不适合安装空调,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城市的喷泉下有很多人在游泳。
总之,在近现代史之前,欧洲就是这样一个寒冷、蒙昧、落后的黑暗世界。也正是因为生存环境恶劣,人口不足、农业技术原始,导致了几千年来这一死循环----文明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往细的说,主要是三点:
首先,中国几千年前就发明了农耕技术,西方一直就是撒播,看天吃饭。而我们将庄稼一排排的种植,丰收之后将沟变成陇,将陇变成沟,打时间差,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作物生长,彼此不抢占养分、阳光和水分。
陇耕有利于施肥,方便除草,避免野草抢占作物的营养让作物减产,还有利于浇水:水从沟通过,很快就能渗到根系。而欧洲选择的是躺平式耕种----撒播,由于撒播不均匀,耕地肥力很快就丧失了,只能在第二年休耕:说人话就是饱一年饿一年。
第二个问题就是肥料,先秦时代我们早早用上了人工肥,欧洲地区没有这样的科学认识,也造不出来。正是因为中国的农田肥力能长期保持,所以不需要休耕。西方没有中国这样的循环使用有机肥的意识,粪便到处排泄,得不到有效利用。
耕地如果得不到肥力补充,逐渐会丧失肥力,庄稼会因为得各种营养病而减产。中国人针对这一现象发明了旱厕,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是最原始的环保农业。北方雨热条件差点,可以一年种两季,南方雨热条件比北方好,一年可以种三季。
第三个是钢铁技术,中国古代会制造高炉,用木炭给高炉升温,所以能获得摄氏度的高温铁水,铁水也可以直接浇注成铁农具,让深耕、垄耕得以实现,也有利于快速修建水利工程,高效除草、翻地和收割粮食。
中国古代还发明了皮囊鼓风技术、风箱水力鼓风等送风技术。特别是水力鼓风技术是使用自然力代替人力,是古代的“自动化设备”,相当先进,汉代发明的冶铁水排就是水利鼓风的一种。
这些技术在欧洲17世纪以后才有,有了技术后也不是制造农具,而是疯狂的量产武器,火急火燎的拿着我们多年前的黑科技成果去全球打劫,超越我们。
不过西方领先中国也就一两百年的事,进入20世纪末期后,中国的粮食产量、钢铁产量又开始大规模领先欧洲了,科技技术在21世纪也会全面超越欧洲,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又会逐渐回到它本来的位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