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工作的N个理由
本文转自:春城晚报
统筹:杨茜刘超曹婕熊波
采写:本报记者李思家李春丽杨质高崔敏罗南宗琪
通讯员亢一凡冯瑶黄宝洲
受访者供图
人才是兴滇强滇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一系列吸引集聚人才措施的出台实施,让更多人才扎根云岭大地创新创业、建功立业。云南最吸引他们的是哪一点?
在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云南不同领域中的高层次人才,听听他们选择云南的理由。
刘煜(云南大学教授)
云南大学给我提供了最好的科研平台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教授刘煜是一位“80后”,今年42岁,曾在德国沃尔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开展了近7年教学科研工作,于年底回到国内开展科研工作。
刘煜是红河个旧人,选择回到云南,不仅因为这里是家乡,更因为云南有全国最丰富的化石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珍贵材料。而云南大学给他提供了最好的科研平台,购买了最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支持他的科研工作。
刘煜表示,从表面上看,云南的经济条件不如一些发达省份,地理位置也相对偏远,但也正好说明这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高精尖人才更加渴望、更加支持。
“这一点我个人深有体会。云南省委组织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人才工作处’的机构,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全方位为引进人才提供悉心服务。该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人才支持措施、出台了专门的人才支持政策,为引进人才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开展业务工作提供了极大支持。并积极收集引进人才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措施、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和提升,非常暖心。”刘煜说。
回到云南大学工作,刘煜很享受现在的状态。“回来这6年,我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团队科研成果数量达到当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单打独斗’时的四五倍。同时,成果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相关成果甚至还作为主要成果之一参与申报并获得了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云南大学为我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争取用更多更好的成果给予回报。”
那靖(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我的根在云南,为家乡作贡献更有价值
英国、西班牙、法国的工作机会他放弃了;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丰厚条件他也谢绝了……“西部发展需要人才,而我对云南、对昆明理工大学有很深的感情,所以选择回来,我的根就在云南。”昆明理工大学教授那靖说。
那靖,大理人,年出生,今年刚40岁,是国家优青、欧盟“玛丽居里学者”,霍英东青年科学奖、云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云南省先进装备智能控制及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有欧洲多个国家留学和工作背景。年博士毕业后,他加入昆明理工大学,长期从事复杂机电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结合实际需求,针对机器人、汽车等先进装备以及海浪能源转换等绿色能源系统开展应用研究,并为解决核聚变、巡飞器等实际产品研发中的部分“卡脖子”难题作出了贡献。“简单地说,我的工作就是给机电装备装上聪明的‘大脑’。”那靖笑着说。
说起回云南的原因,那靖觉得,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持,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有时跟同窗聊天:我回到昆明理工大学,能把这里的学生按母校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的水准来培养,是更加有意义的劳动。”受那靖的影响,他的科研团队里多位优秀年轻博士在出国深造后,最终也选择回到云南工作。那靖说:“留在北京或者去其他发达地区高校,做研究的环境和条件都会更好,但比起高薪和优越的条件,为家乡作贡献更有价值。”
对于吸引人才方面,那靖认为,云南在引进人才方面投入不少资金,应该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优秀人才更加了解云南,愿意来云南发展。此外,在引进人才的细节上做得更加人性化、精细化,才能让优秀人才快速落地,投入科研和产业服务等工作中。“一个高端人才身后是一个巨大的团队,人才聚集度高了,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平台,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最终转化成整个区域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那靖说。
刘国道(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利于专业研究
刘国道今年59岁,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年,他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专业毕业后,就留在海南省华南热带研究院热作所从事热带牧草资源及创新利用研究工作,其间曾赴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进修。先后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牧研究所所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刘国道是腾冲人,30多年来,他从一名研究实习员做起,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热带牧草与饲料专业领域的一名知名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严伟介绍,刘国道教授虽然在海南工作,但一直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