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畅销的葡萄牙语小说,这里有一个关于
01.
牧羊少年的寻宝梦
在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PauloCoelho)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少年圣地亚哥(Santiago)的命运,因为自己的梦想和一个梦而彻底转变了。
圣地亚哥本来是西班牙一个小镇上的普通农家少年,在一所神学院中学习到十六岁。他的父母原本希望他按部就班地读完神学院,之后做一个令家人骄傲的神甫,而他的梦想却是做一个云游四方的牧羊人。
他的父亲对此并不看好,并劝说圣地亚哥道:
「孩子,世界各地的人都到过这个村庄。」
「他们为追求新奇而来,但是他们没有差别......他们和咱们村里的人没啥两样......那些人一旦了解我们的田园和我们的女人,就会说他们愿意永远留在这里生活。」
父亲的一番话并没能浇灭圣地亚哥渴望云游的心头火,他反驳道:
「我希望了解他们生活的地方和他们那儿的女人,因为从来没有人留在这里。」
就这样,他顺遂自己的梦想成为了牧羊人。那时候的他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天命」,只是觉得「了解世界,这远比了解上帝以及人类的罪孽来得重要」。
然而一次借宿教堂的经历过后,他迎来了更大的人生转折。而这一次,他将会逐渐并入「天命」的轨道。
译者:丁文林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不过。这位老妇人并没有讲什么「天命」的事情,只是告诉他这个梦可以成为现实,并要求圣地亚哥在找到宝藏后给她其中的十分之一作为报酬。
出于对吉普赛人的不良印象和老妇人的敷衍回答,圣地亚哥觉得自己一定是被骗了。正当他要打消寻宝念头的时候,却遇到了撒冷王麦基洗德。他从麦基洗德那里第一次听到了「天命」这个词,麦基洗德对他说:
「天命就是你一直期望去做的事情......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完成自己的天命是人类无可推辞的义务。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在麦基洗德的指点和帮助下,圣地亚哥决定踏上寻宝之路,并带上了麦基洗德给的两块能够帮人做出「是」、「否」选择的宝石:乌凌和图明。
常年和羊群在一起的生活经历,让圣地亚哥学会了观察大地和天空,「他知道什么鸟预示着附近有蛇,哪种灌木表明几公里外有水源。这都是羊群教会他的。」
他本以为,神会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只要留心「预兆」就好,不必为其他事情担忧。
但现实却和圣地亚哥开起了玩笑。
初到非洲摩洛哥的丹尼尔城,他就被人骗走了全部钱财。在打工赚钱期间,又听说即使他打工一年,也很难攒够去埃及的钱,何况想要到达埃及还需要穿过几千公里的沙漠。这让圣地亚哥备受打击,甚至一度改变心意想要回家继续牧羊。
而就在他打工期满想要离开的时候,店老板却以「马克图布」(阿拉伯语,「命中注定」的意思)为由,笃定圣地亚哥不会放弃寻找宝藏。这似乎也暗示了圣地亚哥的「天命」尚未完成,而他还需要带着乌凌、图明以及麦基洗德的话,继续前行。
再后来,他与一位渴望学习「炼金术」的英国人一起加入了穿越沙漠的商队,并在期间遇到了自己的真爱法蒂玛(Fatimah)。爱情再一次动摇了圣地亚哥寻宝的念头,他打算为了法蒂玛留在沙漠,法蒂玛却对他说:
「我是你梦的一部分,是你常提到的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希望你继续前行,去实现你的梦想。」
圣地亚哥在一番纠结于痛苦之后,再次启程了,这一次他终于来到了金字塔前,可却并未找到宝藏。因为宝藏其实就藏在教堂里那棵无花果树下,藏在开启了他梦想和天命的那个地方。
最终,圣地亚哥如父亲以为的那样回到了家乡,他挖出了无花果树下的宝藏,并如约将其中的十分之一赠与吉普赛老妇人。
不过,与父亲预期不同的是,圣地亚哥没有认为家乡的田园是最好的,也没有觉得家乡的女人最美,他决定返回沙漠中,去找他心爱的姑娘法蒂玛。
耐人寻味的是,小说尽管以「大团圆」收尾,让主人公圣地亚哥完成了他的「天命」,但始终没有清楚交代他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小说虽然提到了圣地亚哥的神学院经历,却没有刻意强调他的基督徒身份,反而营造了浓郁的伊斯兰教文化气氛。这为整部小说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保罗·柯艾略(PauloCoelho),巴西作家,著有《朝圣》(ThePilgrimage)《炼金术士》(TheAlchemist)《维罗妮卡决定去死》(VeronikaDecidestoDie)等
02.
「文化混杂」的象征小说
这部小说极富文化包容性的内容、鲜明的主题,以及简单而完整的结构,或许都注定了其能够成为世界畅销书。
正如保罗·柯艾略在序言中所说,在内容上: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
柯艾略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其中多数带有宗教色彩,但绝不是专属于某种宗教化。柯艾略这位「炼金术士」不仅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这个烧杯中加入了基督教文化因素,还加入了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犹太教文化等元素,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文化混杂」(CulturalHybridity)特点。
「文化混杂」这个概念由伦敦大学教授斯蒂芬·哈特(StephenHart)提出,是他在其著作《魔幻现实主义参考》(ACompaniontoMagicalRealism)中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评价。
吉萨金字塔是位于开罗西南郊吉萨高原的陵墓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里包括胡夫、哈夫拉、曼考拉3位法老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太阳船、河谷神庙等世界著名遗迹。
柯艾略用了很多与《圣经》相似或说以其为原型的地方。比如教堂中的无花果树,始终鞭策着圣地亚哥向埃及行进的撒冷王麦基洗德。但除了诸多基督教文化的象征之外,这本书中也充满着其他文化的身影。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同时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圣地
据说,柯艾略当初写作这个故事就是受到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称《天方夜谭》)的启发,这部故事集则广泛地吸收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以及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
小说中,当商队头领带大家在沙漠中找到绿洲时,英国人说的那句:「很像《一千零一夜》里的情景」,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提醒读者去发现这个故事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微妙联系。
在圣地亚哥沙漠寻宝的过程中,他不仅被信奉「安拉」的水晶店主收留,而且还爱上了伊斯兰女孩法蒂玛。法蒂玛在伊斯兰文化中,是「真主」穆罕默德和海迪彻之女,伊斯兰教五大杰出女性之一,也被什叶派穆斯林尊为「圣母」。柯艾略在小说里将其用作圣地亚哥爱人的姓名,不无深意。
当然,如果仅仅是对宗教经典的简单借用,恐怕也很难让读者有读完的耐心。因此柯艾略对《圣经》、阿拉伯文化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与改编,使读者原本熟悉的宗教经文和故事换上了一副新的面孔,营造出新鲜感和陌生感,达到了「陌生化」效果,令人读罢不觉平庸乏味,反而意犹未尽。
而柯艾略之所以点缀众多宗教因素于小说中,除了增强包容性,也是为了增强其中的神秘感,以强化「天命」的主题。对于「圆形叙事」结构的巧用,更是令读者感受到阅读寓言故事一般的满足与轻松。
在合上书之后,人们也许才会理解柯艾略的良苦用心。他想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是炼金术士,人生就是「炼金」的过程。我们唯一需要寻找的,就是「天命」这颗炼金石。
所谓的「天命」,并非完成一件事,而是成为一个人。
03.
为什么人们喜欢看寓言?
截止到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已经被翻译成68种语言,呈现在全球多个国家的读者面前,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葡萄牙语小说。
▲图为保罗·柯艾略拿着葡萄牙文原版《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又名《炼金术士》)
但是也有论者认为,这部小说结构保守、情节平缓,只是一部「寓言故事」。那么,为何又有如此多的读者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买单呢?
原因恐怕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采取了寓言式的浅白叙事,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其清晰的主线和鲜明的主题不需要读者费力思考,即便是晦涩的人生哲学,也是经由生动奇幻的冒险故事体现出来。而大团圆式的结尾,又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本能向往与期待,这种阅读体验往往是阅读其他书籍很难得到的。
另一方面则在于,小说成功地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投入了自我期待。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引子」中讲到,王尔德改编了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原本止步于美少年对湖自赏,不慎落水而化为水仙花。而王尔德却站在湖水的角度,说湖水其实也很自恋,它只从水仙男孩的眼中看到自己的美丽,却未曾注意到男孩的相貌如何。
这里,柯艾略不仅在提醒读者转变常规视角,也在暗示作品对于人们普遍忽略的人性的反射。而这种人性,或许就如著名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Campbell)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所言:
「人类的完整性不在于单独的成员,而在于完整的社会体。」
「借由神话,我们无需单独冒险,因为英雄已经为我们开路了,我们只需要跟随英雄的路线。」
当人们习惯了阅读别人的故事、体悟他人贤思的时候,也需要寓言中的英雄来反映出自己内心的渴望。
柯艾略这部小说在构建寓言的同时,也将虚幻想象与现实人心相互沟通。读者不仅能够从书中获得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体验,还能够尝到「梦想」成真的乐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501.html